标签:经济危机,影响,北大,爱心大巴,赞助 2009年2月15日昨晚6时,开行4年的北大爱心社的“爱心大巴”完成了新学期的接站任务。爱心社负责人称,“爱心大巴”两天共免费接送返京大学生350余人,但因经济危机,今年无企业赞助,车辆运营费用均由老社员捐赠。 “爱心大巴”途经10余高校 中午12时,“爱心大巴”满载51名返京大学生驶离北京西站。跟车负责人小熊说,原计划上午8点半和下午1点的两趟车,都因满员而提前1小时发车。 “爱心大巴送你回学校 ”昨日下午2点,志愿者举着“爱心大巴”的宣传牌站在出站口外,提醒人群中的返校学生。 车站外,不少学生欣然接受志愿者的邀请,但也有人在询问发车时间后,改乘公交车回学校。 小熊同学说,一般高校只在秋季新生入学时提供大巴接站服务,但春运期间的返校高峰,却很少有车接站。此时公交、地铁都非常拥挤,而且林大、矿大等学院路一带的高校都无火车站直达的公交线路。 学生们表示“爱心大巴”途经海淀区10余所高校,能为带着大包小包的返校学生提供便利的返校途径。 经费不足车次及线路缩水 “我们也想多发车,方便同学。”北大爱心社社长李阳介绍,这个免费接站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,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前,都会到北京站和西站免费接学生返校。但今年“爱心大巴”只有一辆,原因是经济危机,没有企业愿意赞助租车费。 李阳说,去年年底,社团的外联部挨个给合作企业打电话,“对方一听是拉赞助,就撂电话了。”按原来的预算,租车费和宣传费等加在一起得近2万元,但今年为缩减费用,取消了北京站的线路,只租了一辆大巴,从客流较大的西站发车,一日3趟。 “大家不希望这个活动中断。”李阳说,最后,经几个已毕业的“爱心社”老社员捐款,凑齐了两天的租车费。 ■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认为,学生有能力乘公交返校 献爱心不必坚守某种形式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认为,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乘公共交通返校,即使返程高峰时乘公交地铁的人很多,这段路对大学生而言也根本算不上困难。同时,民间团体租车免费接送学生,在经济上也是有代价的,大巴的人均费用会比公共交通高很多。用同样的钱,完全可以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。即使主办方想表达爱心,也不必坚守某种不变的形式。 (责任编辑:南方汽车配件网) |